出殡前,丧家要给至亲好友送信,请他们来“探丧——吊唁”,参加告别仪式──瞻谒遗容。
目前,一般较近的亲属会立即到灵堂所设地点哭灵、吊唁、帮忙。而交往密切的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也会尽快到灵堂所设地点进行吊唁、慰问家属。一般的市井朋友则在举行告别仪式时,参加告别仪式。过去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
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按照旧规矩,响三声炮(二起脚)就表示报丧,这叫做“报丧炮”,然后派人告诉给亲友。在家中要拿白纸扎成旗帜立在门前或制造纸嘟噜挂在大门口作为报丧的信号。
报丧的人到亲友家门不能径自入内,必须要等在门口喊屋里的人,等到他们拿一铲子火灰撒在门外之后,才可以进门报丧。这样做是为了辟邪。有的报丧俗规非常严格,丧家如果死的是男人,必须由房族侄子到亲戚家报丧;死的如果是女人,必须由儿子、女儿给外婆家报丧。报丧的孝男孝女必须头上裹白布、戴斗笠,手上拿一条白布巾,跪在娘家或外婆家人的面前哭报丧事。哭报完之后马上回家。当外婆家里派人来奔丧,走到村头的时候,孝男孝女必须跪在村边路口哭迎,哭着述说丧亲的悲痛,哭谢奔丧亲人的一路辛劳,并且给每人递上一条白布,叫做“孝布”。用在门外悬挂的纸条来报丧的。纸条数是以死者年龄的不同来确定的,一岁一条,另外加上两条,表示天和地。并且他们用死者性别的不同来决定悬挂纸条的位置,死者是男性则悬挂在门的左面,死者是女性则悬挂在门的右面,人们一看到门口的纸条就知道这家死了人,死者的寿数,是男是女,就一目了然了。
旧时报丧的人必须来去急速,不进人家的大门,只能在门外高声地喊叫,报过丧之后,讨一口水漱口,来驱除不祥,然后就马上回去。不知何时,报丧人到逝者的儿女亲家、干亲家、表亲家等这些相对悲痛轻微的“关系户”家里报丧时,报丧对象必须对报丧人满街满待,吃了喝了还要给“小费”,少则百元,多则几百元,说是烟酒钱。报丧是美差,所以,在报丧贴(条)出来后,报丧人员会争相到上述“关系户”,尤其是这些户当中的“万元户”家里去报丧,一般会去二三人。